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质量评估方案
课程质量评估是全面了解我校课程建设状况的有效手段,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使我校课程评估更加科学、规范和便于操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思想指导下,以课程质量评估为手段,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课程质量评估结论也是学校遴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等的标准与依据。
二、评估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设计评估方案时,尽量使指标体系既能反映课程建设特点和规律,又要使每项指标都具有科学的涵义和相互独立的内容。
2、方向性原则:评估方案指标体系既是评估课程建设质量的标准,又是课程建设努力的方向。
3、可行性原则:课程质量评估要力求做到针对我校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使之简单易行。
三、评估结论的确定
课程质量评估以《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见附件,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为标准和依据进行。
指标体系分为评价指标和评价等级两个层次,其中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级,各等级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将各二级指标评价等级的得分相加即为总分。各等级分数的设定具有一定弹性,便于各教学院(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
评价结果作为遴选学校各类课程的依据,总分在90分以上且课程特色鲜明的方可入选校级精品课程,总分在80-89分之间且课程有特色的可以入选校优秀课程,总分在60-79分之间为合格课程,60分以下为不合格课程。
四、评估的程序
1、课程负责人向所在系(教研室)提供与课程质量评估相关的材料,各系(教研室)依据《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填写《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质量自评表》,并向本教学院(部)提交自评材料和自评结果。
2、教学院(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进行复评,确定本单位的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优秀课程、合格课程和不合格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下达的有关文件精神,再将本单位符合申报条件或遴选条件的课程集中报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同时需提交课程自评材料及本单位自评结果汇总表。
3、学校成立课程评估专家组对各教学院(部)提交的课程进行评审和实地考察,确定最终结果;并对评审通过的结果予以公示。
4、学校对评审结果予以正式确认。
五、评审材料
(一)系(教研室)须向教学院(部)提交的材料
凡经教研室自评达到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或优秀课程标准的,应提交一式三份《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自评表》,一份自存,二份上交本教学院(部),并将课程自评材料汇总存档以备查。
应提交的材料有:
1、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书、批准文件、科研项目的任务书、研究成果(论文、专著等)、结题验收书、获奖证书复印件;
2、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复印件(复印论文所在刊物的封面、封底、目录、正文);
3、教师出版的著作(包括教材)的复印件(复印著作的封面、封底、目录);
4、教师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
5、教师的学位、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复印件;
6、教师培养计划;
7、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8、课程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清单;
9、课程建设计划;
10、教材建设计划;
11、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文字说明及相关资料
12、试题(卷)库
13、教学设备或教具的图片
14、多媒体课件
15、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或科学总结。
(二)教学院(部)须向学校提交的材料
1、《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质量评估结果汇总表》;
2、《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质量评价表》;
3、各类课程的申报书如《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精品课程申报书》、《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申报书》、《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优秀课程申报书》。
附件:安徽信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 要
观测点
A级 评 估 标 准
分值
(Mi)
评价等级(Ki)
A
1.0
B
0.8
C
0.6
D
0.4
一
院
(部)
课
程
建
设
10分
*1-1
课程建设总体规划
思路、规划
制定了科学的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定位准确,思路明确,并有具体的实施计划。
6分
*1-2
措施与保障
经费投入
有与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相配套的措施,有经费投入,执行情况良好,成效显著。
4分
二
教
学
队
伍
18分
*1-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师风范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8分
1-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中青年教师培养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4分
1-3
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教师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过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
6分
三
教
学
内
容
20分
*2-1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
8分
2-2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安排
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6分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6分
四
教
学
条
件
18分
*3-1
教材及相关资料
教材建设与选用
选用优秀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6分
3-2
实践教学
条件
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
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效果明显;对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开设高水平选作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
6分
3-3
网络教学
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引进或自制了系列软件资源(包括课件、网上公开资源)。
6分
五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16分
*4-1
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和考试方法改革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
10分
4-2
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6分
六
教
学
效
果
18分
*5-1
同行评价
专家评价和声誉
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
6分
*5-2
学生评教
学生评价意见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
6分
5-3
课堂教学
主讲教师课堂实录或录像资料评审
仪态端庄、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6分
总分
总评分=∑MiKi
七
课
程
特
色
凡符合下列情况者均属于课程特色项目:
1、本课程近三年内获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本课程自编公开出版教材;
3、本课程近三年内教学研究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或有公开出版的专著,或获得省、部级
奖励的;
4、本课程已建立课程网站,且上网教学资源丰富,网站更新及时;已经开展网络教学而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本课程在岗的教师为学校或省教育厅指定的学科带头人;
6、本课程有自制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比较规范完备、已投入使用的试题(卷)库;
7、本课程组三年内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获奖。
8、课程有重大改革举措,具有独特而有成效的教学风格;
9、该课程实行双语教学;
10、其它特色项目
注:指标体系中标“*”的二级指标为重要二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