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人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正视工业革命以来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综合性的环境类学科得到迅猛发展。我国教育部于1995年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列为一级学科以来,环境类专业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为迅速。我院于2005年起招收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32人),2006年招收65人,目前在校生97人。为使环境科学专业能适应我省环境保护事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制订环境科学专业建设规划。
一、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背景
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工业化革命有力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迅速地改变着社会面貌。但伴随着人类社会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人类将直接面对着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急剧增加、自然资源逐渐耗尽、工农业污染等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人类对不顾生态环境保护而高速发展经济带来的一件件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事件及一桩桩由环境问题引发的国际纠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人类的未来,寻求经济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历史性飞跃,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专业人才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成为各领域最抢手的专业人才,环境类专业的高等教育事业应时而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专业之一。
我国近十几年持续的高速度经济发展令人注目,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相当严峻,无论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待开发地区,面临的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都相当艰巨,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然而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为适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需要,环境科学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环境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一直被认为是今后20年内最急需的8种专业人才之一。
安徽省近些来经济发展加快,其经济发展模式中,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占有较大的比例,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资源的综合与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保持持续的旺势,为我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挑战。
二、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思路
1.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专业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其环境质量之间相互关专业的科学,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随着对环境问题研究的深入,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将不断扩大。为此,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适应环境科学学科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应用型人才能力和个性化素质要求,即应该专业统掌握环境类相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学生毕业后经过进一步锻炼,应该能够胜任环境工程师、环境评价师和环境管理等工作。
2.规划发展思路
基于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环境科学专业需制定好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近期发展规划,多方位、多途径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争取成为校重点建设专业。同时提高专业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依据科学的合理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规划
1.学生规模
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选择环境类专业学习的生源将看好。环境科学专业每年招生两个自然班,60-70人。
2.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保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仍将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共11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实验师1人;博士3人,硕士4人,毕业于全国不同类型学校。专业技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能较好承担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工作,但与专业发展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以下为近五年师资规划。
环境科学专业拟于近年引进教师计划
年度
2008
2009
2010
硕士
环境工程1人
环境工程1人
博士
信息系统1人
学科带头人1人
环境评价1人
教师在职学习是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环境科学专业将在安排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安排教师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业务进修;积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结合本省、本市的发展积极开展和承担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
实验教学队伍是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高素质的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环境科学专业应进一步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一支人数为5人左右的能吃苦耐劳的、实验技术过硬的实验教学队伍。
应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资料信息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各类资料、信息的收集、归纳、整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材料。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施培养方案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规范化的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通过课程建设,使每门参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资料、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有很大的起色。重点加强《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规划》等课程建设。
4.教学改革
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内容,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1)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执行总纲,现执行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随着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应及时进行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体专业和课程内容,突出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强化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能全盘照袭本科教学已有的模式。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及特点进行了多种方式方法的探索,教-文-议,互动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已见成效及推广。各课程仍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深入的改革,积极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网上辅导,全面推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设,提高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倡导个性教育。认真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和年度论文,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校际间合作与交流,及时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引进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与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联专业,了解新技术、新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3)双语教学
倡导专业课程教学同专业外语教学结合,拟先在学生学习了专业英语以后的两个学期中选择部分专业选修课中先进行双语教学,再扩大到其它高年级课程,以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选拔和培养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环境学》、《环境化学》实行双语教学。
(4)实践教学环节
环境科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践技能水平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不断整合、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使实验、实践性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5%左右。
要理顺各实验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好实验课程体专业,提高实验教学内容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育以化学类实验为主线,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为三个层次的课程教育,并在每个学期都安排有实验课。第一学年以学习、掌握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主,将实验内容设计成专业列性、综合性,并辅以设计性实验及选做实验项目,使学生熟悉从洗涤仪器、配制试剂开始到实验数据处理及评价的整个实验过程;二学年以较复杂的定量分析实验和水、大气、土壤中的部分环境监测项目的分析为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质量;第三学年以学习专用分析仪器操作和水、大气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为主的实验内容,为从事本专业工作做好准备。
要结合实验课程教学和素质教育项目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及其前期准备工作提供条件。制订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及措施。
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已独立设课,其实验课程体系已基本确定和实施,但仍需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尤其需在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上多进行思考,探索包括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等内容的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5)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有序地进行集体备课,协调各教师对教材各章节内容的把握程度,从整体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的教研活动应做好有关记录。要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实验室建设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尚没有专用的实验室,需要加强,需要建立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治理实验室和环境微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红外分析仪、离子分析仪等精密分析仪器和接触氧化塔实验装置、膜/生物反应器实验装置、SBR活性污泥实验装置、臭氧+紫外线高级氧化装置、废水自由沉淀装置等水及大气环境治理实验仪器,
注重实验室的开放和创新建设。开放实验室,开展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教学,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实验。可设想建立多元化的开放实验室,并进行三级开放:一级开放为基本操作实验室,主要向低年级学生开放;二级开放为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实验室,可结合素质拓展或毕业环节课题的需要分批不定期开放;三级开放,主要针对高年级优秀学生开放,为优秀学生提前介入科研创造条件和机遇。
6.硕士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教学是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单位、一个首页在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体现。环境科学专业应继续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建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高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科研论文的质量,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环境科学专业主要专业的软、硬件建设能在本发展规划的后期达到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7.教材建设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主干课程都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教材或优秀教材。由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迅速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且我校制订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超前性,而教育、研究和出版首页编写出版教材的滞后,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仍有一些课程,特别是专业选修课程还未找到合适的教材,基于此,环境科学专业应鼓励教师积极编写相应课程的讲义和高质量的教材。
8.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必不可少的场所。计划环境科学专业与蚌埠、淮南、淮北、宿州、阜阳合肥等地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首页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9.图书资料建设
目前,校图书馆已拥有与本专业有关的图书资料近2万册,涉及环境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工程技术的中外文期刊8种。无论就专业图书的绝对数量,还是专业图书的学生平均拥有量均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教学参考资料复本很少,尤其是相应的电子材料更为缺乏,对本专业各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复习都带来不便。为此,环境科学专业各位教师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图书资料的出版发行情况,积极协助学院及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人员及时购进各种有关的图书资料,特别是工具、技术、法规与规范标准类图书的拥有量要有明显增加,使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图书的藏书量到2009年能达到2万册以上。
植物科学学院
二〇〇六年十月